在当代社会,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肠道健康问题。《2023国人“肠”烦恼及益生菌消费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洞察报告”)指出,2022年有关肠道健康的问诊量达到2656.8万,同比增长达45.7%,有87.6%的中国人存在肠道健康问题。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免疫器官,里面聚集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也叫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人体至关重要,平衡一旦被打破,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
【资料图】
5月15日到5月21日是第九届全民营养周,今年的传播主题为“合理膳食食养是良医”。如何通过肠道益生菌维护和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刚指出,出现肠道问题,一定和肠道菌群有关。要尽可能地使用温和的食品干预方法,把肠道菌群调整到相对健康的状态,从而修复肠道屏障。
肠道健康为何“亮红灯”?
容易出现肠道健康问题的人群具有怎样的特点?《洞察报告》给出了相关人群画像:久坐不动、经常熬夜、饮食习惯不良。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的人群在肠道问题人群中占比超7成,与“996”“007”深度捆绑的公司职员、白领、互联网从业者以高达22.4%的占比,成为肠道问题“高发族”。
王刚表示,饮食是影响肠道健康的最直接因素。在当今快餐、外卖、各种加工食品、方便食品盛行的时代,多种潜在的不合理食品加工方式或存在的不健康成分使得食物营养成分或者营养均衡受到破坏,影响正常的肠道菌群。其次是生活方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节律不规律也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引起一系列肠道问题,最终导致疾病发生。
“公司职员、白领、互联网从业者之所以在肠道问题上‘卷’出新高度,正是因为他们大部分都处于工作时长、压力大、不规律的作息和饮食的状态。” 王刚强调。
《洞察报告》显示,肠道出现问题会通过不同的症状进行体现,包括饭后易胀气,爱放屁,容易便秘或拉肚子,口干口臭,肠道哼鸣以及免疫失调,容易生病、过敏等。很多疾病最终都和肠道问题相关,很多疾病最初也是由于肠道问题造成的。肠道问题出现的早期,人自身不一定能感觉到,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等在发生之前很多就存在肠道问题,当患者感受到时已经晚了,因为这时已经出现肠屏障渗漏,可能导致肠道菌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导致周身炎症。
“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证明,不同地区、不同饮食特点、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他们的肠道菌群结构可能存在明显的区别,也就意味着他们将面临不同的肠道问题。”王刚介绍。
在《洞察报告》中,基于消费者情况,从人群特征、职业、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排便问题和症状表现等维度对患有不同肠道问题表现的人群进行分类,大致分为迟钝肠、敏感肠、积脂肠、熟龄肠和免疫失衡肠五类人群。
五类人群表现特征不尽相同。迟钝肠顾名思义肠道不是那么敏感,蠕动慢,容易便秘;敏感肠和迟钝肠相反,肠道过于敏感,稍微受凉或者吃不一样的东西就会拉肚子,稍微一紧张也会拉肚子,一部分是生理性问题,更多是神经问题;积脂肠并不是指脂肪堆积在肠道,而是因为肠道菌群紊乱导致周身性炎症,最终引起肝脏脂肪堆积和高血脂;熟龄肠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老化,消化能力、排便能力减弱,中老年人便秘益发严重;免疫失衡肠人群肠道免疫平衡受到了影响。免疫系统处于平衡的状态,对人的健康来说是最有益的。
益生菌产品精准化发展
提及调理,王刚进一步表示,保持肠道健康最关键的就在于维持肠内菌群的平衡,一旦肠道内的菌数出现紊乱、会造成抵御力下降等问题。而想要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应该在均衡饮食的前提下,合理调整自身的生活作息,同时适当增加运动,促进机体的免疫平衡。除此之外,通过适当的摄入益生菌,是一种比较直接、快速调节肠内菌群结构的方法,也是当前一种较为高效的“食养途径”。
《洞察报告》根据五类人群的特点,分别给出了针对性的益生菌菌株选择建议。迟钝肠人群选择建议两歧双歧杆菌CCFM16和乳双歧杆菌HN019;敏感肠人群建议选择植物乳杆菌N13和短双歧杆菌M-16V;积脂肠人群建议选择青春双歧杆菌CCFM1062和乳双歧杆菌B420;熟龄肠人群建议选择长双歧杆菌CCFM1077和干酪乳杆菌YRL577;低免疫肠人群建议选择鼠李糖乳杆菌LGG和鼠李糖乳杆菌HN001。
值得消费者注意的是,益生菌不是吃的越多越好,要针对肠道问题选择相应的益生菌。例如,有些益生菌产品在标识产品成份时只写了“长双歧杆菌”的种名,没有写菌株编号。值得注意的是,菌株的益生功能是有个体差异的。带有菌株编号的菌株,才有可能代表其具有明确的益生功能。不是所有长双歧杆菌长亚种都有“长双歧杆菌长亚种CCFM1077”的降胆固醇、缓解便秘、改善自闭症样症状的功能,未必能够带来相应的益生效果。所以消费者要选择明确标注了菌株编号的产品,如果有需要还可以根据菌株编号查找相应科技文献,具体查阅该菌株的益生效果。
很多疾病都是由量变到质变,日积月累,如果能够选择一些非药物类方式进行提前干预,则有可能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普通食品没有副作用,有肠道问题的人如果能通过普通饮食干预,减少肠道问题往严重方向发展的概率,是非常有必要的。类似便秘、腹泻等问题,也不建议随意用药,建议采取更温和安全的方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法实现对病情发展的延缓和控制。如果到了溃疡性结肠炎等严重情况,就必须要去医院。
很多时候药物对益生菌也会有影响,尤其是抗生素,不建议同时服用抗生素和益生菌。如果药物对益生菌的增殖没有太大影响,也可以配合药物服用一些益生菌,前提是肠道里没有深度损伤,否则肠道里任何一种微生物及其代谢物都有可能机会性入血造成炎症。如果前期已经通过药物控制住了肠道的深度损伤,后期需要把紊乱的肠道菌群调整回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这个时候建议辅助服用益生菌,重建健康的肠道菌群结构,王刚指出。
随着消费者对益生菌需求的不断放大,国内益生菌消费市场也在持续扩大。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益生菌补充剂第二大消费市场,并且每年正在以11%~12%的增长率快速扩张。
《洞察报告》中对当前行业趋势进行分析,其中指出,第一是专研国人肠生态,精准调理。第二是本土化研发的崛起。一些本土益生菌,例如本土研发的短双歧杆菌CCFM683,已经证实很适合解决肠炎患者的健康问题。第三是“益生菌+”配方概念的兴起,很好地实现了1+1>2的效果。第四是下一代益生菌的研究,新技术不断挖掘有潜力的益生菌,利用其发挥更多的有益作用 。
随着行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益生菌潜力将得到更为完美的“变现”,为消费者的肠道健康保驾护航。但同时,《洞察报告》中也显示,大部分消费者是从线上渠道了解益生菌产品,对益生菌菌株还有产品作用等相关核心信息认知还很模糊。
对此,王刚指出,一方面,消费者需要对自身肠道问题进行精准判断,另一方面,市场也应推出精准针对消费者各类肠道问题的产品,益生菌产品不再是一种配方打天下,随着个性化营养时代的到来,在使用益生菌上,个性化配方设计也是最终发展方向,对益生菌产业而言,要尽可能多元化、个性化,更精准解决消费者的不同肠道问题。
“目前个性化还远未做到十分精准,未来消费者在购买益生菌产品前先提供粪便等生物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可以获知自身的肠道菌群是否出现紊乱,以及具体的紊乱情况,针对不同的紊乱情况提供不同的益生菌配方及解决方案,是目前的努力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王刚分析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